建立你的专属学校 光华启迪,不仅仅是学校

- 编者按 -

他们也许是沪上国际课程教育行业最年轻的一个团队。“90后”、“世界名校毕业”、“国际课程亲历者”等等是他们外在的标签,但他们自己更看重的却是「启迪导师」这个身份。作为个人学校的老师,他们已不仅仅在教书,育人是他们更重要的工作。他们要负责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制定与实施;为学生学习和升学过程提供个性化、专业的教学和指导;与家长就学生各个阶段的情况及安排做必要的沟通。所以除了是学科老师,他们还是学习顾问、升学导师,甚至是知心姐姐/哥哥。

他们离学生最近,也最懂学生,他们是学生的榜样,更似领路人。

听他们的分享,可以更了解启迪,也更能理解启迪从事定制化国际课程的初衷。


入职启迪:3年

目前职位:资深导师/数学组组长

毕业院校:

大学

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融数学专业(硕士)-2021QS排名-19

美国常青藤联盟大学之一

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数学专业(学士)2021QS排名-8

英国G5大学之一

高中

成都外国语学校

语言成绩:雅思8分


教学成果:

所教2020届19名毕业生中,3人升入帝国理工学院,13人收获伦敦大学学院录取通知,超八成学生符合英国G5大学升学标准。2020年光华启迪优秀教师评选活动,「伯乐奖」获得者

9月,申请季和备考季重叠时,启迪的老师们总是很忙,“不是在上课,就是在准备上课”。所以采访潘海圆老师是晚自习的间隙,在她辅导完一位同学的PS(个人陈述)之后。

辅导学生PS是她成为「个人导师」后新增的工作,和三年前刚入职时比起来,现在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,更多的是需要她与学生及家长沟通交流,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,为学生后续的学习生涯规划提供参考意见,“以前作为学科导师,所想的只是如何上好数学课,现在要考虑的是学生成长中的方方面面……”,谈起教学、聊起学生,潘老师的话匣子就一下子打开了,并且她还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,以及她对「家长」、对「老师」定位的理解。

她说

家长应是「榜样」「伙伴」而非「保姆」

作为学生的责任导师,潘老师近一年来接触的家长比以往多了好几倍。在与家长们接触的过程中,她感受到了不少问题,也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。

在以前,她会以为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没有什么特别之处,甚至觉得他们是「偷懒」的「甩手掌柜」。因为从小到大,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,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。参加什么兴趣班,报什么补习班,这些都是自己决定的,父母只负责“买单”就好。

不过现在的她,已然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,“是他们那时的「不作为」让我很早就明确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,让我成为学习的主人,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者”。

在潘老师看来,现在有不少学生是小的时候被家长「惯」得太久,在该放手的时候没放手,到了「叛逆」的青春期,不该管的时候又管得太多,本末倒置的家庭教育反而让家长与孩子之间鸿沟越来越深。

回想小时候,每天临睡前,与母亲的各种棋类对弈,寒暑假里,和从事土木工程的父亲一起做手工做模型……深感一个童年都在「玩」的她也体会到了父母教育方式方法的独到与用心。

也因此她呼吁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多一些长远的规划,在适当的时候有些不该包办的事就请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、去体验,青春期里,面对一些常见的问题家长也请不要大惊小怪,保持平常心,和孩子一起积极面对,或许成长的不仅仅只是孩子而是整个家庭。“家长应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榜样、伙伴,而非保姆”,潘老师始终这样认为。

她说

老师不应只是「教书匠」更是「引路人」

看多了学生与家长的案例,也看清了自己的成长经历,作为导师的潘老师在教育与教学上也有着自己的想法与方法。

作为数学老师,她强调,理解一个原理或公式远比会做几道题重要,也因此,在她的课堂上,她关注的是在一些重难点上自己有没有讲解清楚,并且是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或案例讲清楚,“毕竟我讲清楚了是学生听明白的前提”,潘老师表示其实数学和不少学科一样,都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作为老师要善于将一些知识点联系生活、联系实际,这样才便于启发学生思考,进而让他们真正理解并学会运用。

作为责任导师,潘老师觉得自己更像是个探路者,会循着自己曾经的留学经历,总结自己曾经踩过的雷,尽可能多的告诉学生留学路上会遇到的各种麻烦,让他们少走不必要的弯路。在英国学习生活了3年,在美国2年,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,让潘老师觉得眼界的开拓很重要,所以她也时常鼓励同学们有时间就多出去走走,去不同的城市,见不一样的人,感受他们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。

“见得多了,尝试过了,才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”,说起对大学与专业的选择,潘老师也有着自己的小遗憾,一直以父亲为榜样的她其实最想学的是土木工程,而当初正是因为自己的内心还不够坚定,听从了父母的建议,选择了对她而言「比较容易」的数学专业。虽然研究生有了小小的跨界,选择了金融数学,但当毕业之际教授邀请她继续读博士时,她觉得自己还是缺了一份动力,尽管在教授看来她很有数学天赋,但她自己深感“除了只会做题,真的找不到继续下去的理由”。

所以如今的她,在帮学生申请大学时,总会让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,“这份内驱力很重要”,她说。

此外她还认为,“本科进入一所好的大学比选一个排名靠前的专业更重要”,因为本科的内容相对某一个专业领域而言还是较浅的,想未来在某个领域独当一面,研究生阶段的深造才是至关重要的。而对于本科就想学管理类的同学,她也有自己的看法,“毕竟本科还是在打基础,毕业了就能真正从事管理工作的同学是少之又少,所以想学管理的同学可以考虑研究生阶段再读”。

带着这些经验总结与思考,潘老师一直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不断努力着,作为数学导师,她已帮助上百位同学实现了数学&高数-A*的突破,作为资深责任导师,在她的指导与帮助下,她的诸多学生也都成了她帝国理工的「学弟」「学妹」。

2020届毕业生,翁涔皓同学,就是其中之一。进启迪前,他是被AS年级一次数学成绩挫败了的孩子,当时给自己的目标是布里斯托大学,如今,重拾了儿时航天梦,成为帝国理工学院航空工程专业大一新生的他,很感激潘老师,他说是在启迪的日子让他重新找回了曾经的理想,是潘老师发现了他在学习上的特长与弱项,上课时也总是有针对性的给他讲解。在以前,一节课可能老师讲的内容他只能掌握一半,但在启迪的课堂上他可以不懂就问,直到明白为止,所以后来数学和高数均得到A*的好成绩就是自然而然的了。

(点这里看他的毕业故事)

韩愈说:「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」

不过在启迪,我们庆幸地是,善于挖掘千里马潜质的伯乐不在少数,潘老师就是代表之一。